質疑聲助推三峽工程走在世界水電前列直流高壓發(fā)生器
隨著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的到位,一些網(wǎng)絡媒體關于三峽工程問題的質疑重新開始抬頭,持反對意見者甚至斷言,蓄水至175米后,三峽工程的負面效應將集中顯現(xiàn)。
工程投資究竟有沒有超預算?
三峽工程是世界上zui大的水利樞紐工程,其建設投資一開始就備受關注。曾是“反對派”的兩院院士、三峽工程技術委員會主任潘家錚介紹說,上世紀50年代,關于建三峽是否經(jīng)濟的爭論非常激烈,zui后反對意見占了上風,工程沒有上馬。改革開放后,三峽工程再次提上議事日程時,“反對派”仍然提出經(jīng)濟、技術、安全等方面的問題。
1989年5月,《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可行性研究報告》重新編制完成,測算的工程靜態(tài)總投資從過去的500億元增加至900億元。1978年至1988年,全國基礎產(chǎn)業(yè)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累計完成投資5277億元,年均投資額不到480億元。
而900億元的靜態(tài)投資按17年的建設周期測算,動態(tài)投資接近2000億元。當年國內一些專家擔心三峽工程是“投資無底洞,工期馬拉松”式的工程,再次反對三峽工程上馬。
三峽工程經(jīng)*批準上馬后,長江三峽開發(fā)總公司全面加強投資管理,*了“靜態(tài)控制、動態(tài)管理”的投資管理模式,加強了從設計、招標到合同管理全過程的投資控制,*改變了計劃經(jīng)濟年代若干年調整一次工程總概算的做法。
原三峽公司總李永安說“大型建設工程17年來沒有調整過一次概算,這在我國是從來沒有過的。”
截至2009年底,三峽工程已累計完成投資1849億元。令人不解的是,一些海外媒體在報道中竟夸大三峽工程的投資,說什么“三峽工程的總投資可能達到3000億元,大大超過了原來500億元的預算”等,明顯與事實不符。
三峽蓄水會不會影響地軸轉動?
2006年三峽大壩全面建成時,有人在網(wǎng)上散布說三峽“由于大壩重量驚人,會壓迫到地殼,可能引發(fā)地震”,甚至“可以輕微扭轉地軸”;今年,又有人在網(wǎng)上拿三峽水庫蓄水說事,稱“美國《國家地理雜志》4月號介紹了中國的三峽大壩導致地球自轉軸偏離了將近一英尺。” 這些危言聳聽的傳聞,明顯是早期“三峽工程可能誘發(fā)地震”說的夸大與發(fā)揮。壩工防震專家、*院士陳厚群說,現(xiàn)在已建成幾十萬座大壩,僅30多個國家報道過有100多次水庫地震事例,但并未全部得到確認,大壩委員會的資料僅列出了三四十次。 2003年以來監(jiān)測數(shù)據(jù)顯示,三峽庫區(qū)的微震、極微震活動呈逐年遞減的趨勢。2010年175米試驗性蓄水以來,zui大水庫地震為2010年10月巴東縣東瀼口M 2.3級地震。地震強度、地震頻次均低于2008年、2009年試驗性蓄水同期地震活動水平,沒有出現(xiàn)135米、156米蓄水期間微震、極微震頻發(fā)的現(xiàn)象。
三峽庫容過大會導致地軸偏轉的說法也沒有根據(jù)。據(jù)調查,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后,zui大庫容為393億立方米,在世界上僅居第22位,遠非想象中的“世界*水庫”。早在上世紀60年代,世界上就誕生了5座蓄水量都比三峽水庫393億立方米這一zui大庫容多1000億立方米的水庫,其中zui大的是津巴布韋的卡里巴水庫,庫容高達1840億立方米,zui小的是加拿大的馬尼克五級水庫,庫容達1418億立方米。
三峽水庫保持175米水位運行每年不足兩個月,其多數(shù)時段的庫容只有100多億立方米。三峽集團公司董事長曹廣晶說,三峽水庫蓄水至175米后,水庫誘發(fā)地震活動發(fā)生重大變化可能性不大。
上游泥沙會不會淤塞庫區(qū)河床?
受三門峽水利工程建成后黃河因泥沙淤塞日益成為“地上河”的影響,泥沙問題是三峽工程論證時的重中之重。曾幾度上書*強烈反對興建三峽工程的科學家黃*,也是因為擔心三峽會重蹈三門峽的覆轍。
正是這一反對意見,使三峽工程在對待泥沙問題上,采取了更加審慎、科學的態(tài)度。*院士陸佑楣說,三峽水庫泥沙問題的研究,不僅結合葛洲壩等18座水庫的實際調查對比,而且還在北京、南京、武漢、重慶等興建了13個泥沙模型,組織國內院校和科研機構進行模型試驗和專項研究。
吸取三門峽的教訓和葛洲壩的經(jīng)驗,三峽工程創(chuàng)造的“蓄清排渾”的水庫調度模式,使我國在解決水庫泥沙問題方面的技術達到了世界水平。
據(jù)介紹,三峽水文(泥沙)觀測數(shù)據(jù)顯示,三峽水庫總體淤積情況好于初步設計時的預測。2003年至今年9月,三峽入庫懸移質泥沙15.682億噸,出庫懸移質泥沙4 .117億噸,排沙比為26.3%,與設計預測值大體相當。
負責三峽工程設計總成的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、*院士鄭守仁介紹說,由于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加強和上游水庫建設等,三峽水庫年均入庫沙量比初步設計值減少約60%,年均淤積強度也較初步設計預測的數(shù)值減少六成左右。
:“原先預計三峽水庫運行百年后防洪庫容可保持85%,現(xiàn)在看至少可以保持90%以上。”鄭守仁說,“這是設計時未曾預料到的。”
三峽工程的防洪、發(fā)電、通航、補水效益舉世*,三峽電站被世界科普雜志《科學美國人》列入“世界可再生能源工程”。
那么,這項一直被視為“弊大于利”的工程究竟有哪些負面效應呢?對此,專家分析認為,長江在三峽截斷后中下游的清水下泄,對河床及兩岸大堤的沖刷,會造成一定范圍的崩岸或者塌方;水庫庫岸再造會在一定的時間范圍引發(fā)庫區(qū)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;長江魚類等水生動物及淹沒區(qū)植被生態(tài)有所改變;淹沒區(qū)文物的保護及居民的生產(chǎn)、生活將受影響,需要移民百萬等。
據(jù)介紹,這些負面效應多數(shù)是在葛洲壩水利樞紐之后發(fā)生的量的變化。長江下游距三峽大壩38公里遠的葛洲壩早在上世紀80年代就已建成,從下游溯江洄游的長江物種中華鱘根本沒有接觸三峽大壩的可能,少數(shù)用“許多中華鱘在三峽撞壩而死”的說法來指責三峽工程“阻斷魚類洄游通道”“破壞長江生態(tài)”,并不公平。
三峽蓄水帶來的局部滑坡等也屬正?,F(xiàn)象。陳厚群說:“任何水庫,無論國內國外,都有一個庫岸再造的過程。大水庫蓄水后沒有任何地質災害是不可能的。三峽水庫經(jīng)過3-5年庫岸再造后,也會逐步趨于穩(wěn)定。”他說,三峽蓄水6年多沒有因滑坡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財產(chǎn)損失,這已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。
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、大壩委員會主席賈金生博士說“無論對上游還是下游可能出現(xiàn)的情況,都做了充分的論證、大量的準備和相應的研究、預防,三峽蓄水后不應再出現(xiàn)其他問題。”
曾應邀出任三峽工程混凝土專業(yè)質量總監(jiān)的美國混凝土專家歐內斯特·米切爾曾著文稱,“中華民族是一個審慎和務實的民族”,“三峽工程的可行性研究和設計審查過程長達70多年,溶入了世界上許多的理念,值得借鑒。”
“反對派對三峽工程的貢獻zui大。”潘家錚接受記者采訪時說,“現(xiàn)在回過頭來看,盡管很多反對理由是不成立的,但這些反對意見,大大促進了三峽工程決策、管理、建設、技術水平的提高,使我們走在了世界水電建設的前列。”